联系我们

郑魁山|郑氏针法经验介绍及30例独家验方

发布者:每品益方发布时间:2022-08-08访问量:158

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导引:各位中医同仁大家好,本期将为大家介绍郑氏针法经验介绍及30例独家验方,希望与君共勉!

前排左起:曲祖贻、邱茂良、孟昭威、马继兴 后排左起:贺普仁、郑魁山、叶庭光、杨廉德

郑魁山(1918年~2010),河北安国人,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1896~1967年)学习针灸医术,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创办北京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主治医师,1955年合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受聘于政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疗,并给外国专家班、国际班任教;1970年下放到甘肃成县医院,1982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主持筹建针灸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日本后藤学园、英国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6篇,著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灸补泻手法》、《郑氏针灸全集》等14部著作。

郑魁山教授,从医6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针治疑难杂症,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和传统针刺手法,研用颇彰。在针灸学"理、法、方、穴、术"各个环节的长期临床实践中,以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治疗"八法"为指导,努力探索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总结出一套独特见解。笔者有幸跟师研读,悉得传授,兹将郑老临证针刺经验整理如下。

1、双手操作,重用左手

左手揣穴,右手辅助: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揣摸被针穴位处肌肉之厚薄,孔隙之大小,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并将妨碍进针的肌腱、血管等组织分开。遇到关节、筋骨覆盖的穴位,右手握住患者肢体左右旋转、滚摇、屈伸、升降、抬举等活动,使穴位暴露,然后左手拇指或食指指尖切按住穴位皮肤,以备右手进针。

右手进针,左手候气:为了使进针准确、无痛、得气快,常用"指切速刺法",是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住针刺部位,右手持针迅速刺入0.1~0.3寸,再缓慢进针,左侧押手保持不动,随时触及针下气至冲动,候到气至,及时施用补泻手法,不可错过时机。例如针内睛明穴创用"压针缓进法",用左手食、中指或拇、食指分开上下眼睑,右手进针,在眼球鼻侧泪阜边缘半月形皱壁处缓慢将针压入0.5~1寸(不做捻转提插)。

左手关闭,气至病所:右手将针刺入穴位以后,左手一旦触到针下气至冲动,为使针感沿经脉向上传导,左侧押手用"关闭法",按压在针穴的下方,并协同右手与针一起向上推进,两手互相配合,同时努力,才能"气至病所"或使感觉传到预定的处所。此外,使用补泻手法后,当患者有舒适感觉时,要用"守气法",并根据病情需要保持感觉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也是应用针刺手法取得疗效的关键。

2.重视"八法"的应用

汗法:是选取某些经穴和针刺施用发汗手法,开泄肌表,驱邪外出治疗表证的一种法则。如针治风寒表证,取风池、大椎、合谷等穴,用烧山火手法,发汗解表,驱邪外出。若体虚患者,必须使用汗法时,可先刺足三里补气,或刺照海滋阴,然后再行发汗,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吐法:就是利用针刺经穴和催吐手法,引导病邪从口吐出,治疗痰阻咽喉,胸满脘胀的一种法则。如针治中风闭证和小儿惊风,当痰涎壅盛、阻塞气道、欲吐不得时,用左手拇、食指紧按双侧旁廉泉或单指切按天突穴,候至患者作呕时,以"金钩钓鱼"手法速刺该穴,激起神经反射作用,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涌出。

下法:是利用针刺经穴和泻下手法,以泻实热、消积滞,排除肠胃宿结,除胀止痛,推陈致新的一种法则。如针治胃肠实热,大便秘结等病症,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等,用透天凉手法,使其产生凉感下泻。若年老体弱,气血亏耗,肠失润养的虚证便秘,先取次髎、三阴交、照海穴用补法,以清热养阴,润肠通便。

和法:是利用针刺经穴和平补平泻手法,调和机体之偏盛偏衰,达到扶正祛邪的一种法则。如针治邪在少阳证,取大椎、液门、外关等穴,用阳中隐阴手法,使其先热后凉,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候。此外,针刺和法还广泛用于调和气血、调和肝胃、调和阴阳,使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平衡状态,印证了古人"平则不病"之理。

温法:是利用针刺经穴和热补手法,消除沉寒阴冷,补益阳气的一种法则。如针治慢性腹泻,取建里、气海、足三里等穴,用热补手法,使之产生热感,以温阳止泻。

清法是利用针刺经穴和凉泻手法,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一种法则。如针治痄腮、咽喉肿痛、多发性毛囊炎,先取风池、翳风、合谷穴,用"进水泻法";继则取大椎、身柱、脊中等督脉穴,采用丛针扬刺法,称为"釜底抽薪"。

消法:是利用针灸经穴和不同手法,消坚散结,破瘀活血,消肿止痛的一种法则。如采用局部围刺法或施熨艾灸,活血散瘀止痛,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或取阿是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许胶状粘液,治疗腱鞘囊肿;或在瘿瘤、瘰疬、结节部位用围刺提插法,或使针沿缝隙直刺及针向核边斜刺后用苍龙摆尾法,徐徐拨动,以活血散瘀,散结消瘿。

补法:是利用针灸经穴和温补手法,补益形体虚弱或气血不足的一种法则。如针治久泻不止、脱肛、阳萎等下元虚寒证,取关元、脾俞、肾俞、三阴交等穴,用热补手法或针后加灸,使腹部和会阴部有温热感,以温肾暖脾,涩肠固脱。针灸补法是调整人体生理功能,调动机体正气,抗御病邪的治疗方法,故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

3.善用温法治疗疑难杂症

郑师在临床上常用的针法是温法,运用最多的穴位是风池。温法包括温补法、温通法、温散法。如治疗视网膜出血、青盲云翳等眼疾,用烧山火手法针刺风池,使热感传导到眼区,促使瘀血消散、吸收,称为"过眼热"针法。若耳聋耳鸣及头痛诸疾,也以风池为主穴行烧山火手法,并利用左手关闭配合刺手的推努手法,使热感传到耳中或头顶部位,起到通窍聪耳的作用。另外对风寒湿侵袭所致的上肢麻木疼痛和肩凝症等,取天宗穴为主施用热补手法,针刺时左手拇指揣穴,押在针穴下方,右手持针从冈下肌下缘向上斜刺0.7~1.2寸,得气后推努守气,同时左手加重压力向肩部推按,使热感传导至肩部,起到散寒止痛的作用,称为"穿胛热"针法。此外,对中风后肢体偏瘫、痿软和风湿痹症等,病在上肢部,取大椎、大杼、肩髃、肩髎、曲池、外关、合谷、后溪等;病在下肢部,取肾俞、关元俞、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足临泣等,治疗时按顺序由上而下依次针刺,用热补手法或针后加灸,使热感传导至肢体远端,起到活血通脉、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称之为"通经接气法"。

4.精简操作手法

郑师认为,针刺手法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之一,在《郑氏针灸全集》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类针法,还将他长期临证实践对手法操作上的心得体会及实验观察,都详细加以说明,如提插、搓捻、关闭、搜刮、飞推、拨动、弹震、盘摇、循摄、搬垫、停留、压按等行针手法的应用技巧和适应病证,并在实践中把传统的"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加以改进,删繁就简,创立出独特的"热补""凉泻"二种操作手法。其中"热补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捻转3~5次,提插3~5次,再反复1次后,针尖顶着有感觉的部位用捻按、推努守气1分钟,使针下沉紧,产生热感;而"凉泻法"的操作是在针刺得气后,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候针下沉紧,提退0.1寸,再作慢(轻)插急(重)提3~5次,或再捻提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应的部位守气1分钟,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这二种操作手法,简便明了,易于掌握和运用,且同样能产生"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的效果。

5.改革研制新型子午流注临床应用盘

元、明时期的针灸医籍对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的记载,多是用语言叙述和计算,由于内容复杂,运用不便,故长期以来这两种方法没有得到推广和应用。为了使古代针灸医学发扬光大,郑师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践体会,将子午流注"纳子法""纳甲法"及"灵龟八法"与公历六十年日历"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袖珍式"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临床应用盘"。此盘具有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易学易用的特点,包括有"纳子法""纳甲法"和"灵龟八法"三种优选取穴治病的用途,不用繁琐推算即可找到六十年内每日的"花甲子",以及当日当时的开穴,称为"郑氏补穴法"。同时根据传统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理论,增补了脏腑经络辨证候时取穴、医案和子午流注现代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诀"中"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的订正,不仅合理解释了原文,也为临床应用指明了方向。郑氏临床应用盘的研制,给针灸医、教、研提供了既简便又准确的工具,并将传统子午流注与现代时间生物医学结合起来,为临证针灸治疗优选穴组创造了条件。

6.小结

郑师在揣穴、进针、行针候气、守气等几个方面,有独特的临证实践经验,特别注重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注重用温法治疗疑难杂症,善于总结传统针刺手法理论,将"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精简成为易学实用的"热补""凉泻"操作手法;并在继承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根据个人临证经验,改革旧图,研制出新型的临床应用盘。更为可敬的是郑师将三代人总结出的郑氏家传针法经验,言传身教,授以后学,名扬海外,不愧为当代针灸大师。

30例独家经验方

1、发散风寒方

风池、大椎、风门、后溪。

手法:风池、大椎、风门用烧山火法,不留针;后溪用当山火法,留针20—30分钟;使其产生热感发汗,以发散风寒解表宣肺。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

发散风寒取风池,大椎风门与后溪。

四穴皆用烧山火,遍体发热汗淋漓。

2、透表肃肺方

大椎、陶道、肺俞、合谷、列缺。

手法:大椎、陶道、肺俞用鼠爪刺法,出血;。合谷、列每用透天凉法,使其产生凉感出汗;以疏散风热,透表肃肺。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

透表肃肺取肺俞,大椎陶道挑血出,

合谷列缺齐双用,透天凉法高热除。

3、祛风活络方

风池、地仓、人中、下关、四白、合谷。

手法:患病在3天以内者,针双风池,用烧山火法,使弈感传到前额,出汗,不留针;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岁度;针健侧地仓沿皮透颊车;下关,四白、合谷用温散法,信其有温热感,留针15~20分钟,以祛风散寒,疏经活络;患病4天以后者,取以上穴位,用同样手法,针患侧,留针5-10分钟,以通调气血,温润经筋。

主治:面瘫,口眼喁斜。

祛风活络取风池,人中地仓下关施,

四白合谷烧山火,纠正口喁莫延迟。

4、祛风开窍方

人中、承浆、百会、十宣。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承浆沿皮向下斜刺,百会向后沿皮斜刺,留针10。20分钟。十宣点刺出血,以祛风开窍,苏脑醒神。

主治:中风昏迷,痰迷心窍,小儿惊风。

祛风开窍取人中,以泪为度人苏醒,

承浆百会十宣刺,中风昏厥有奇功。

5、祛风化湿方

梁丘、膝眼、阳陵泉、足三里。

手法:内膝眼向梁丘斜刺,外膝眼向血海斜刺、梁丘、阳陵泉、足三里用烧山火法,使膝关节和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祛风化湿,散寒止痛;通利关节。

主治:风寒湿痹,膝关节肿痛。

祛风化湿阳陵泉,梁丘膝眼足三里,

痛痹施以烧山火,通关利节愈有期。

6、导痰开窍方

旁廉泉、天突。

手法:旁廉泉用导痰法。以左手拇食二指紧切左右旁廉泉,候至患者作呕吐,用指切速刺法点刺左右旁廉泉,欲使其激起内脏反射,上涌作呕,即可将顽痰呕出,如不能呕出,再以左手拇食捏紧双侧旁廉泉,中指抠天突穴,即可将顽痰呕出。

主治:中风闭证,小儿惊厥,麻疹出而复回,痰阻咽喉,不能吐出与咽下的险证。

导痰开窍旁廉泉,捏紧速刺莫迟延,

若是顽痰呕不出,急抠天突见奇功。

7、通结催吐方

中脘、幽门、内关。

手法:中脘用催吐法。以左手中指紧按中脘穴,其它四指排开,按在左右两侧,让患者吞鼓腹中,右手持针向上刺,和左手压按同时努力,随其呼吸向胸部反复推按、提插几次,使针感向上传导,使其气上攻,激起内脏反射,上涌作呕,促其呕吐,迅速将针拔出。如仍不能呕吐,可用左手食中二指压按左右幽门穴,其它手指按在左右两侧,随其呼吸向胸部反复压按几次,候患者作呕时,点刺幽门穴,即可促其呕吐。

主治:食物中毒,食停胃脘,欲吐不出的险证。

通结催吐取中脘,吞鼓腹中幽门通,

内关提插施关闭,胃脘食物呕吐空。

8、泻热通便方

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

手法:大肠俞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腹部及下肢,不留针;天枢、丰隆、足三里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腹部及下肢留针20~30分钟,以泻胃肠积热,通便止痛。

主治:胃肠实热,大便秘结。

泻热通便大肠俞,天枢丰隆足三里,

诸穴均施凉泻法,实热便秘即可除。

9、润肠通便方

天枢、支沟、上巨虚、三阴交、照海。

手法:天枢、支沟透间使、上巨虚用凉泻法,使腹部有凉感,三阴交、照海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以清热养阴,润肠通便。

主治:阴虚便秘,习惯性便秘。

润肠通便上巨虚,支沟照海与天枢,

三阴交穴明补泻,阴虚便秘即可除。

10、泻热祛毒方

大椎、身柱、灵台、筋缩、脊中、命门、腰阳关、腰俞、膻中、玉堂。

手法:以上穴位用鼠爪刺法出血,不留针先刺发病开始部位,后刺病的尾端,俗称截头断尾,然后刺合谷,内关用凉泻法,留针20分钟,使凉感向肩部传导,以泻热祛毒,止痛消肿。

主治:头项面部疖肿,带状疱疹。

泻热祛毒腰阳关,大椎灵台膻中间,

止痛消肿鼠爪刺,疮疖疱疹即可痊。

11、活血通经方

气海、关元、气穴、合谷、三阴交。

手法:气海、关元、气穴用补法,合谷、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使上下肢和小腹,产疫胀感,留针20~30分钟,以理气活血,通经止痛。

主治:经闭、月经不调。

活血通经三阴交,气海气穴关元窍,

合谷穴上分补泻,通调月经疗效高。

12、舒肝理气方

膈俞、肝俞、膻中、期门、太冲。

手法:膈俞、肝俞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胸部,不留针;膻中、期门、太冲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腹部和下肢,留针20~30分钟,以舒肝解郁,理气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胸肋胀痛。

舒肝理气取肝俞,膈俞膻中期门通,

平补平泻太冲穴,胸肋胀痛有奇功。

13、理气定喘方

膻中、百劳、大椎、定喘、列缺。

手法:膻中沿皮向下刺8分,百劳、大椎、定喘、列缺用金鸡啄米法,使其产生胀感,留针20~30分钟,以宣肺化痰,理气定喘。

主治:咳嗽哮喘,急慢性气管炎。

理气定喘针膻中,百劳大椎定喘灵,

宣肺化痰列缺穴,金鸡啄米喘咳平。

14、疏经镇痛方

风池、百会、头维、太阳、合谷。

手法:风池用温通法,使温热感传到前额,不留针;其它各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扶正祛邪,疏经镇痛。

主治:头晕、头胀和各种头痛。

疏经镇痛取百会,风池太阳及头维,

合谷穴中明补泻,头痛针效疾如飞。

15、活血明目方

风池、内睛明、球后、攒竹、瞳子髂、肝俞、肾俞。手法:风池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眼底,肝俞用平补平泻法,肾俞用补法,不留针,内睛明、球后用压针缓进法,攒竹、瞳子髂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眼内,留针20~30分钟,以平肝补肾,活血明目。

主治:青盲、暴盲、云雾移睛等眼病。

活血明目内睛明,风池球后瞳子甥,

攒竹肝俞肾俞穴,青盲暴盲疗效高。

16、开窍聪耳方

风池、百会、翳风、头窍阴、听宫、支沟。

手法: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耳区,不留针:百会、翳风、头窍阴、听宫、支沟用平补平泻法,使耳区和上肢有疫胀感,留针20~30分钟,以疏经活络,开窍聪耳。

主治:耳鸣耳聋。

开窍聪耳头窍阴,风池百会与翳风,

听宫支沟明补泻,耳鸣耳聋有奇功。

17、通鼻开窍方

风池、上星、上迎香、合谷、列缺。

手法:风池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鼻腔或前额,不留针;上迎香点刺;上星、合谷、列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20分钟,以疏风活络,通利鼻窍。

主治:鼻渊,鼻塞流涕,不闻香臭。

通鼻开窍上迎香,风池上星合谷当。

列缺穴处明补泻,鼻塞鼻渊可安康。

18、顺气降逆方

天突、膻中、冲门、内关、公孙。

手法:将针捋成弓形,弓背贴向喉咙,从天突向下压入其它各穴用热补法,使腹部和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补益阳气、温中散寒。

主治:虚寒胃痛,消化不良等症。

温中散寒取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

脾俞胃俞用热补,虚寒胃痛把身离。

19、温肾壮阳方

肾俞、关元俞、上髂、气海、关元、三阴交。

手 法:肾俞、关元俞、上髂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腰骶和腹部,不留针;气海、关元、三阴交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腹部及下肢,留针10~20分钟,以温肾壮阳,固摄精关。

主治:阳痿、遗精、遗尿、腰膝痊软等虚寒证。

温肾壮阳关元俞,肾俞上髂三阴交,

气海关元用热补,遗精阳痿疗效高。

20、温经祛寒方

天枢、关元、气穴、三阴交、大敦

手法:大敦灸20~30分钟;天枢、关元、气穴、三阴交用热补法,留针20一30分钟,使腹部及下肢有热感,以温经祛寒,理气止痛。

主治:寒滞厥阴,阴囊肿痛,疝气痛经等。

温经祛寒取关元,天枢气穴三阴交,

大敦艾灸二十壮,疝气痛经当时消。

21、沮通经络方

肩隅、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手法:肩偶、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依次从上往下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肢末端,以温经活络,通调气血。

主治:瘫痪、痿蹙、半身不遂等。

温通经络阳陵泉,肩髑曲池合谷连,

外关环跳三里穴,悬钟瘫痪即可安。

22、清心安神方

巨阙、内关、神门、丰隆、公孙。

手法:巨阙、神门用平补平泻法,内关、丰隆、公孙用凉泻法,使上下肢有凉感,留针20~30分钟,以祛痰降逆,清心安神。

主治:热犯心包,神昏谵语,喜笑若狂。

清心安神取内关,巨阙丰隆与神门,

公孙穴用凉泻法,神昏谵语即离身。

23、清心醒神方

内关、人中、合谷、丰隆。

手法:人中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内关、丰隆用凉泻法,使其产生凉感,合谷用怪蟒翻身法,以祛风豁痰,清心醒神。

主治:疯狂、癔病、脏躁症、精神病。

清心醒神取内关,怪蟒翻身合谷边,

人中丰隆凉泻法,疯狂脏躁即可安。

24、清肺止咳方

肺俞、大椎、尺泽、列缺、少商。

手法:少商点刺出血;大椎、肺俞用凉泻法,使凉感传到胸部,不留针;尺泽、列缺用凉泻法,使上肢有凉感,留针20-30分钟,以清热宣肺,豁痰止咳。

主治:风热犯肺,身热鼻煽,咳喘胸痛。

清肺止咳取肺俞,大椎尺泽列缺泻。

少商点刺几滴血,热咳痰喘即可解。

25、清热理中方

尺泽、委中、中脘、天枢、足三里。

手法:尺泽、委中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泻毒热,止吐止泻;中脘、天枢、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以疏导胃气。

主治:霍乱腹痛,上吐下泻。

清热理中足三里,尺泽委中血几滴,

中脘天枢理中气,霍乱吐泻效真奇。

26、清热解毒方

翳风、颊车、合谷、商阳、少商。

手法:商阳、少商点刺出血;翳风、颊车、合谷用凉泻法,使口腔与上肢有凉感,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痄腮温毒,口唇生疮,咽喉肿痛。

清热解毒针翳风,颊车合谷凉感生。

商阳少商几滴血,痄腮口疮见奇功。

27、补中益气方

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

手法:中脘、天枢、气海用热补法,使腹部及会阴部有热感,足三里用热补法使下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暖脾温中,益气涩肠。

主治:脘腹隐痛,消化不良,脾虚泄泻等。

补中益气足三里,中脘天枢气海居,

热补留针和气血,温脾暖腹最适宜。

28、培元止泻方

中脘、天枢、气海、腰俞、会阳。

手法:中脘、天枢、气海用热补法,使腹部及肛门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出针后针腰俞、会阳,使热感传到小腹及肛门,以暖腹涩肠,培元止泻。

主治:脾肾虚损,久泻久痢,五更下泻。

培元止泻取会阳,中脘天枢气海当,

腰俞适以热补法,脾虚肾泻得安康。

29、升提举陷方

中脘、梁门、天枢、气海、足三里。

手法: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门向下斜刺透关门,天枢向下斜刺透外陵,气海向下斜刺透关元,足三里用热补法,使腹部及下肢有热感,以温中暖腹,促使胃腑提升。

主治:中气下陷,下元不固,胃腑下垂。

升提举陷足三里,中脘梁门透关门,

天枢气海关元透,胃腑复位效如神。

30、养心定痛方

心俞、膻中、巨阙、内关。

手法:心俞用热补法,使热感传到胸部,不留针;膻中、巨阙、内关用热补法,使胸腹部及上肢有热感,留针20~30分钟,以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主治:心血虚损,脉律不整,心绞痛等。

养心安神取心俞,膻中巨阙内关补,

四穴如能明补泻,心痛胸闷即可除。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申版权明:由中医杂谈编辑部编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 审:彭家大小姐

校编:陈伏凤

编辑:小郎中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