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中药知识必学:五味子

发布者:每品益方发布时间:2022-08-04访问量:180

作者:赵尹铭

药有五味,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多甘味能补虚缓急;多酸味能敛肺涩肠;多苦味能降泄燥湿;多咸味能软坚散结;多辛味能发表行散。而中药中独五味子五味俱全,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五味子。

一、南北之分

五味子原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别收载为两个品种,五味子只特指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而南五味子特指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苏恭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于上品中药。

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均为落叶木质藤本。《新修本草》载:其叶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樱子。一出蒲州及蓝田山中。《本草图经》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间亦有。春初生苗,引赤登于高木,其长六七尺。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小莲花。七月成实,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本草经集注》谓: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 《名医别录》云:生齐山山谷及代郡。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在中国分布基本以黄河流域为界,五味子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北,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其中东北是五味子最集中地区,主产于辽宁,又名辽五味,为传统正品,品质优良。华中五味子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南,主要分布于华中,西南,包括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河南、湖南、贵州等省。

性状鉴别上,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而南五味子粒较小,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在中医传统用药时,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通用,但传统认为北五味子的品质要高于南五味子,李时珍曰: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入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南五味子的质量劣于北五味子,故价格远低于北五味子,目前市场上部分人将南五味子掺入作为北五味子销售,所以要注意区分两者。

二、功效应用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无毒,归肺、心、肾经。能敛肺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主治肺虚喘咳、津亏口渴、自汗盗汗、梦遗滑精、久泻久痢、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本草经疏》: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其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故《唐本草》主收敛肺虚久嗽耗散之气。凡气虚喘急,咳逆劳损,精神不足,脉势空虚,或劳伤阳气,肢体赢瘦,或虚气上乘,自汗频来,或精元耗竭,阴虚火炎,或亡阴亡阳,神散脉脱,以五味子治之,咸用其酸敛生津,保固元气而无遗泄也。然在上入肺,在下入肾,入肺有生津济源之益,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或咳嗽初起、痧疹初发者忌服五味子。《本草正义》:感寒初嗽当忌,恐其敛束不散。肝旺吞酸当忌,恐其助木伤土。《本草经疏》:痧疹初发及一切停饮,肝家有动气,肺家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

五味子中含有挥发油、有机酸、维生素、木脂素、三萜、倍半萜及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是五味子中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包括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等。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五味子的炮制有蒸、醋蒸、酒蒸、蜜蒸、蜜炒等多种方法,其中醋五味子和酒五味子为临床常用。五味子经炮制后,木脂素类成分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酒浸法应是五味子的最佳炮制方法。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五味子有增强心血管功能的作用,对动物心血管组织酶的生化研究表明,五味子有加强和调节心肌细胞和心脏、肾小动脉的能量代谢、改善心肌营养和功能等作用,五味子能降低转氨酶,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五味子种仁乙醇提取物不但有中枢抑制作用,还有抗惊厥作用。

五味子虽五味,但以酸甘为主。味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肺虚久咳,可与罂粟壳同用,如五味子丸(《卫生家宝》);治肺肾两虚喘咳,常与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都气丸(《医宗己任编》)。《本草求原》:五味子,为咳嗽要药,凡风寒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劳伤咳嗽,肾水虚嗽,肾火虚嗽,久嗽喘促,脉浮虚,按之弱如葱叶者,天水不交也,皆用之。先贤多疑外感用早,恐其收气太骤,不知仲景伤寒咳喘,小青龙汤亦用之,然必合细辛、干姜以升发风寒,用此以敛之,则升降灵而咳嗽自止,从无舍干姜而单取五味以治咳嗽者。五味子亦长于敛肺止咳,配伍麻黄、细辛、干姜等,可用于寒饮咳喘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但在治疗咳嗽对五味子的选用上有不同的观点,《本草蒙筌》: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本草会编》:五味治喘嗽,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本草纲目》:五味子,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现代止咳祛痰平喘实验表明,五味子炮制后止咳作用明显减弱,主要是因为止咳成分挥发油炮制后质和量都发生变化的原因。

五味子善能敛肺止汗,治自汗、盗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等同用。甘温而涩,入肾,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治滑精者,可与桑螵蛸、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桑螵蛸丸(《世医得效方》);治梦遗者,常与麦冬、山茱萸、熟地、山药等同用,如麦味地黄丸(《医宗金鉴》)。《本草通玄》:固精,敛汗。五味子亦能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可与吴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汤送服,如五味子散(《普济本事方》);或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同用,如四神丸(《内科摘要》)。《本草新编》:盖五味子入肺、肾二经,生津止渴,强阴益阳,生气除热,止泻痢有神。但不宜多用,多用反无功,少用最有效。尤不宜独用,独用不特无功,且有大害。必须同补药用入汤丸之内,则调和无碍,相得益彰耳。甘以益气,酸能生津,五味子具有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本草汇言》:五味子,敛气生津之药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山药、知母、天花粉、黄芪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失眠是临床比较常见又难治的疾病,长时间的失眠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损害。目前大量使用的西药类镇静催眠药物在治疗失眠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而一些中药镇静催眠药物具有有效且不产生依赖性的特点。五味子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治阴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麦冬、丹参、生地、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五味子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五味子生品与炮制品的镇静催眠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五味子炮制品能明显延长睡眠时间,其中酒制五味子效果明显。

五味子果实鲜艳可口,又名红珍珠,无明显毒性,但口服生药13~18g以上可有打嗝、反酸、胃烧灼感、肠呜、困倦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反应。日常将五味子泡水喝能够很好的增强身体免疫力,并且对于脑、肝还有脾肺等功能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日常如果身体出现了口干舌燥、盗汗还有身体羸弱以及遗精、拉肚子等毛病,服用五味子也能够令身体恢复,但五味子毕竟是药,不可多服。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微信号复制成功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