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蒲松龄生在明末,长在清初,他的人生跨越了两个朝代。他亲眼目睹并感同身受了在改朝换代中的种种战乱之苦。这些苦难,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聊斋志异·菱角》,就是反映战乱之苦的作品之一。其故事主线,是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一天,湖南少年胡大成来到观音祠,看到一个发才掩颈的少女手挽着儿童在嬉玩。她就是小说的女主角焦菱角,是一名画工的女儿。
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时,会用簪子把头发盘成发髻,这个年纪被称为及笄之年,是成年的标志。在此之前,头发是披下来的。
发才掩颈,也就表明菱角尚未成年。此时的大成也还在读书,只有十四岁,和菱角年纪相仿。
少年情怀最纯真。大成被菱角娟秀的风姿所吸引,不自觉地上前与之攀谈,从问名、问是否有婆家到示爱,每一句话问得是小心谨慎,边问边悄悄观察菱角的神情,揣测她的心意。
他的羞涩,菱角岂能体察不到?她也在时不时地窥视着他,从微笑、面红、羞惭到属意,二人的感情渐入佳境。
大成表示要向焦家求亲,转身大步出了祠堂。菱角追了出来,远远地告诉他,要他找她父亲的好友崔尔诚为媒,一定会成功。
崔尔诚谐音催尔成,也就是催促他去尽快办成胡焦订婚之事,这是使用人名来索引、暗示人物的心境的文学手法。作者以此来反映胡大成与焦菱角一见钟情、希望早日订婚的热恋之情。
这段故事,小说中写得唯美动人。成菱初会堪比《红楼梦》中的宝黛初会,是聊斋中的一道胜景美画。
大成回到家后,果然按照菱角的建议,央求母亲去请崔尔诚说媒。胡母守寡,与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对儿子的心思看得很重,满足了儿子的要求。
随后,胡焦两家订下婚事。胡家向焦家正式下聘,只待两个孩子成年,就为他们完婚。
胡大成有个伯父,年纪很老了,没有孩子,在湖北任教。伯母去世了,胡母要儿子前去奔丧。大成前往湖北参加完丧事后,伯父病倒了,他便留下来照顾伯父。没想到伯父一病不起,也去世了,大成只好留下来操办伯父的丧事。
此时,湖南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军阀割据,湖南与外地通信都断了,更别说进出湖南了。已经在湖北滞留很久的大成无法回家,只得继续滞留在湖北。
这天,大成遇到了一名同样因为战乱无法回湖南的流浪妇女。这名中年妇女有一两分长得像胡母,触动了大成的悲悯情怀和思母情绪。
大成收留了她,将其奉养为母。义母待他如子,承担起做饭、织缝等家务,两人相处得比亲生母子还要好。
世间常见的收养关系,通常是父母收养子女。而大成却反其道而行之,收养了一名孤苦无依的中年妇女为母,足见他心地之善良!
日子久了,义母见大成年岁渐长,要为他张罗婚事。大成伤心地流着眼泪告诉她,自己已经订过亲了,未婚妻在家乡湖南。义母边感叹边相劝:
媪曰:大乱时,人事翻覆,何可株待?成又泣曰:无论结发之盟不可背,且谁以娇女付萍梗人?
大成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绝不违背爱情誓言的态度。他忘不了与菱角的祠堂邂逅,忘不了菱角眉目澄澄的纯真美丽,忘不了菱角面色羞红的情窦初开,忘不了菱角巧言示媒时的聪慧多情!然而,现实又是何等残酷!
大乱时,人事翻覆,何可株待?
义母的这句话,精炼地道出了无奈的战乱时情。这其实是作者对战争造成世事难料的人生体会。
谁以娇女付萍梗人?
则是乱世之下人心浮动最生动、最直接的写照。这虽然是大成婉拒义母的托词,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因为战乱,大成自比飘泊在外的浮萍和脆弱的纤梗。就算没有菱角,谁又会把娇养的女儿嫁给他这样的人呢?
义母的话没有错,大成哪里想像得到,家乡湖南乱成了什么样子?大军进驻,无差别地洗劫杀戳,逼得焦氏全家逃到了长沙东边,胡母则跟着一群妇女逃到了河谷里避难。
更令大成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义母与他商量婚事的同时,焦家父母也在为菱角另寻夫家。正如他自比萍梗一般,焦家父母也视他为飘泊不定、无法寻觅的浮萍,对他已不抱任何希望,将菱角许给了一户姓周的读书人家,而且马上就要完婚了。
大成忘不了菱角,菱角也忘不了大成。她也一般怀念在祠堂初见大成的情形,她忘不了大成欲问还止的羞涩声语,忘不了大成初露心声的少年情怀,忘不了大成决意求婚的郑重神态!
然而,正如焦家父母不顾菱角的想法、将菱角另许他人一样,大成的义母也不顾大成的想法,仍在积极地为他筹备婚事。
一天傍晚,义母叫他秉烛以待,她则出去看看新娘来了没有。结果这一去,到了三更还没回来。大成觉得有些不对劲,突然听到门外有喧哗声。出门一看,一名头发蓬乱、啜泣不已的女子坐在院子里。胡大成问她是谁,过了好久,她才回答:
乃言曰:娶我来,即亦非福,但有死耳!成大惊,不知其故。女曰:我少受聘于胡大成,不意胡北去,音信断绝。父母强以我归汝家。身可致,志不可夺也!
义母为大成娶的,竟然是他心心念念的菱角!大成哭了。二人相认,互诉离后之苦。
原来,这天焦家父母逼着菱角出嫁,菱角不从,硬是被塞进了送亲的车子里。车子一路颠簸,她跌下了车。这时有四个人抬着轿子来了,自称是周家迎亲的,把她塞进了轿子里,一路抬到了胡家院中。
大成不肯违背结发之盟,菱角对待爱情的态度比他更坚决,她决定以死明志。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她差点自尽的节骨眼上,她竟与大成相遇!
过了一段时间,胡母也被人神奇地送到了湖北。一家人终于团聚,从此就在湖北定居生活。他们猜想,那位一去不复返的义母,很可能是观音的化身。
不难看出,作者使用浪漫主义手法,让胡焦二人有情人终成眷属,让胡家母子团圆,展现了作者对民众的同情、对历经战乱却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观音神力的逻辑背书和大团圆的传统结局,并没有削弱作者对战争造成的民众疾苦的揭露力度。
胡大成,就是在战乱年代胡乱地、不加细择地、无奈地大致成婚的简略谐音,他的名字,暗喻战乱时期的普遍现象。焦菱角就是娇菱角。战乱年代,人命娇弱柔脆,如浮萍菱角。
谁以娇女付萍梗人?
道尽多少人的无奈与酸痛?战乱时期,谁又能指责父辈们为已订婚的孩子另择配偶?他们连退婚的亲家都找不到,又怎能眼看着孩子的青春在无尽的等待中日渐消逝?
虽然焦家父母逼女儿出嫁的方式非常粗暴,但从他们两次把女儿许给读书人家来看,他们还是努力在为女儿寻找有德有才的门第,作为终身的归宿,还是在为女儿的幸福着想。
大成自比萍梗,义母、胡母又何尝不是一片片飘零的浮萍?又有多少人像他们一样与亲人被迫分离、音信无着?
细读《菱角》,如诉如泣,催人泪下,感触良多,怎叫人不痛恨战争、珍爱和平?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搜索即可!